时间:2023/4/11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佚名 点击: 61 次

为庆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,「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世纪物理情」于9月23日在清华大学举行。

杨振宁先生在会上,提及了自己的好友、核物理学家邓稼先,追忆起邓稼先曾给自己写信、在信中将「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」改为「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同途」的故事,并对此作出深情回应。

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大,曾受聘于北京大学物理系。生日会上,北京大学与兄弟高校向杨振宁先生发来生日贺信。从曾经的西南联大,到如今的桃李芬芳,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向杨振宁先生严谨治学、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,和胸怀祖国、造福人民的初心使命,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。

据许渊冲先生在《永远的西南联大》中的回忆,杨振宁先生曾说,自己的生日有三个:第一个是阴历的;到美国后,把阴历八月改成阳历八月,这是第二个;回国后一查,才知道阴历折合阳历,应该是10月1日。

在各界共庆先生百岁华诞之际

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谨以此文

表达祝贺与敬意

更希望通过回顾那可歌可泣的历史

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

在不对称的宇宙里,走同一条路

文丨陈雪霁

半生,他们曾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半球。半个世纪后,隔着时空回望,他们其实一直行走在同一条路上。「稼先,我懂你的意思了。我相信你也会满意。」

踏进北京机场后,一直走到飞机的舷梯底下,杨振宁终于忍不住了。

他开口问邓稼先:「原子弹究竟是不是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?有没有美国人的参与?」

年,在美国工作多年后第一次回国的杨振宁,除了父亲外,最想见的人,就是自己在西南联大的老同学邓稼先:「最重要的也是我最亲近的朋友」。

两人的关系非常要好,都就读于西南联大,同为物理系,毕业后双双赴美留学。唯一的不同是,年,邓稼先选择回国工作,杨振宁留在了美国继续搞研究。

年,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。杨振宁在美国报纸看到了相关新闻。报上还登出了参与原子弹研发的中国研究人员名单,尽管是英文译音,杨振宁还是一眼就认出了邓稼先的名字。

报纸上还说,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,把一名美国的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,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。

杨振宁认识这位美国物理学家。「是因为我跟她在芝加哥大学同一个实验室工作了20个月,而且她还要我教她中文。她没有告诉我为什么,一直到年3月她告诉芝加哥大学系里所有的老师、学生,说她要到中国去跟她的男朋友结婚,在陕北。」

一个疑问在心里萦绕。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,有没有经过外国人的帮忙?寒春参加中国原子弹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?年,回国见到老友的杨振宁一直非常想问,「可是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,所以我又不敢问。」

邓稼先与杨振宁最后一次合照

在北京待了几个礼拜后,杨振宁要到上海去,再过几天从上海飞回美国。老友邓稼先把他送到北京机场。告别前最后一刻,他终于问出了心中的疑问。

身边的老同学坚定地回答他,「据我所知没有,我要先向组织求证,到时写信告诉你。」

当天回去,邓稼先就向组织确认了这个问题,请示了总理周恩来。获得回复后,他立刻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,第二天便派专人寄去上海。杨振宁收到信时,正在上海大厦里吃饭。

邓稼先在信中告诉老同学,「没有外国人参加中国原子弹的制造。」除了在最先的时候略微有一些苏联人的帮助,后来基本上是中国人自己做的。

信的后边有几段,邓稼先说,这几个礼拜里跟杨振宁见过好多次,有想跟他说的话说不出来。信的尾处,他描述了一下自己想要跟杨振宁讲的东西,可又不知道怎么讲。「和你见面几次,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,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‘友行千里心担忧’的感觉。」

于是,在信的最后,邓稼先写下一句话,特意把「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」,改成了「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同途。」

杨振宁当时没有看懂这句话。「千里共同途」,是什么意思呢?

学号A开头

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特殊的大学,既前无古人,亦后无来者。

这所大学的实际存续「寿命」不长。年,北京沦陷,平津的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前往长沙,组建临时大学,半年之后又迁昆明,组建「西南联合大学」,直至年迁回京津,恢复原三所大学建制,前后不过八年。

这八年中,抗日战争极为艰苦,飞机大炮日日为伴。「联大的屋顶是矮的」,但从这低矮茅舍里走出的位联大毕业生,都是国家的栋梁。他们之中有邓稼先,也有杨振宁。

纪录片《西南联大》

年,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。父亲邓以蛰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。邓稼先出生后不久,母亲就带着他来到当时在北大任教的父亲身边。长大后,他也与父亲一样,在北大任教了数年,后来从这里走向了核弹研究之路。

12岁时,邓稼先插班考上北平崇德中学,在这里认识了高他两级的杨振宁。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,与邓以蛰既是同乡又是同事。两人经历相同,志趣相投,常来常往。父辈的友情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。邓稼先和杨振宁,保持了整整50年的友谊。

突如其来的七七事变,打乱了邓稼先的求学生活。日军占领北平城,强迫青年学生游行庆祝,时年13岁的他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,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。

年,全家决定由16岁的邓稼先带着弟弟南下。临行前,邓以蛰对儿子说:「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……学科学对国家有用」。第二年,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。

国立西南联大校门

因为西南联大包括北大、清华、南开三所学校,故对抗战前从三校肄业、入联大继续就读的学生,保留原校学籍与学号,在原学号前分别冠以英文字母「P」代表北大、字母「T」代表清华、字母「N」代表南开,毕业时分别由原校颁发毕业证书;在联大入学者,学号前则冠以「A」,代表联合大学(后来也用「L」指代)。因为年份关系,「联字号」总被同学们笑称为「小弟辈儿」。

年入学西南联大的邓稼先,学号A,正是「小弟辈儿」的。

邓稼先西南联大学籍卡

同样是安徽老乡,受战乱所迫全家逃难,经广州、香港、越南河内,才辗转抵达云南昆明的杨振宁,则早邓稼先三年入学,在年的秋天被西南联大录取,先遵父命报化学系,后改物理系,学号A。从故园到昆明,两人在联大再重逢时,杨振宁又一次成了「大哥哥」。

杨振宁西南联大学籍卡

高唱着「千秋耻,终当雪,中兴业,须人杰」的西南联大校歌,两人在包括叶企孙、吴有训、赵忠尧、饶毓泰、周培源、吴大猷、王竹溪等人的物理系超豪华阵容的名师严教下,接受一流的学术培养,潜心求学,为毕生从事的研究事业打地基。

学习生活上,两人彼此支持,课上大声地辩论着这天底下的一切学问和趣事,课下喜欢在墙根旁的大树底下念古诗。

学校是临时的,同学是终生的。在杨振宁心里,这位「小弟」没有一点小心眼,忠厚平实,真诚坦白。「邓稼先是我中学、大学、在美国的知心朋友,我想他跟我的关系不止是学术上的关系,也超过了兄弟的关系。」

分担同一个命运

太阳虽依然明朗地照着,热力却似忽然失去了,校里花草坪上的蝴蝶也减少了,那里横七竖八地躺着晒太阳的学生们,他们躺在自长沙带来的青布棉大衣上。

吸了一下午阳光的棉大衣,正松松软软的好睡,他们一闭上眼,想起迢迢千里的路程,兴奋多变的时代,富壮向荣的年岁,便骄傲得如冬天太阳光下的流浪汉,在那一刹那间,他们忘了衣单,忘了无家,忘了饥肠,确实快乐得跟王子一样。

西南联大学子吴讷孙,在小说《未央歌》里,记录下联大学生们在校园里的日常情形。

西南联大旧址

在四季如春的昆明,联大师生开创了一种风格,既自由,又严谨。高度的教学自由之下,学生思路开阔了,也会形成自己的判断,甚至可以公开反对老师的观点。

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曾在联大任数学系主任。一次数学系考试中,有一位同学用了一种新的方法,被杨武之判定为错误做法。同学较起真来,在校园里贴了一张小字报,说他去找杨武之,把杂志上的新解法拿给他看,认为自己做的没有错。杨武之因此感到很不好意思,因病请辞了系主任职务。

杨振宁和黄昆常常到茶馆去讨论物理学问题。有一次杨振宁和黄昆在聊天,黄昆问他有没有看爱因斯坦最近新发表的文章,杨振宁手一摆,不屑地说:「毫无originality(创新),是老糊涂了吧。」

又是一天,杨振宁、黄昆、张守廉「三剑客」在茶馆里辩论哥本哈根的解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。他们在茶馆讨论到天黑,又一路讨论到昆华中学。回宿舍十点钟灭灯了,他们又点了蜡烛,把沃纳·海森堡的一本小书《量子力学的意义》拿出来再读几段。

杨振宁回忆,在西南联大学到的知识,「很多是从自己的同学那里得到的,而不是从书本上。」年,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大举行,杨振宁在致辞中说,「我个人非常幸运,能够在那么困难的时期得到那么好的教育,我对西南联大非常感谢。」

西南联大80年校庆在北大举行,杨振宁出席

年夏天到年秋天,日军几乎天天来轰炸。联大在城边上,一拉警报大家就往郊外跑,师生们称之为「跑警报」。为了躲避轰炸,联大上课的时间也改了,中午的时间空了出来。跑警报的时候一个人发两个馒头,一个大头菜咸菜。

一次「跑警报」时,杨振宁和邓稼先一起躲到山洞里。尘土陷落,天摇地动之际,两个人背诵起了诗歌。杨振宁背「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」,邓稼先背「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」。

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。一位姓罗的女同学,警报一来,她就洗头。这时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,要多少水有多少水。还有一位爱吃莲子的郑同学,一有警报,他就端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。

汪曾祺在书中记下:「有一次昆明北院、南院都落了炸弹,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,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他的冰糖莲子。」警报解除了,他的莲子也煮烂了。汪曾祺把这称为一种「儒道互补」的精神。

我们这个民族,长期以来,生于忧患,已经很"皮实"了。面对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,都能发挥这种精神的真髓,即"不在乎"。这种"不在乎"精神,是永远征不服的。

联大外文系教授、诗人冯至在诗中写道:「我们曾经共同分担了,一个共同的人类的命运。」

左撇子

西南联大有「五大才子」,号称「文理法工五堵墙」,其中「理」是物理学家杨振宁,「文」是翻译家许渊冲。与杨振宁、邓稼先同属A字开头学号的许渊冲,也与所有的联大学子一样,在耄耋之年仍能脱口报出自己的联大学号:「A」。

从左到右:朱光亚(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)、许渊冲(翻译终身成就奖)、杨振宁(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)、王传纶(金融终身成就奖)、王希季(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)

作为西南联大第一届学生,许渊冲和杨振宁,一个在外文系,一个在物理系,但是大一因为都是上公共课,所以两人当过同班同学。西南联大的同学里,许渊冲推崇的,头一个就是杨振宁。

许渊冲三番五次夸赞杨振宁是天才,也从认识杨振宁那天起,就一直与之暗中较劲,希望超越对方。

振宁的二弟振平说,振宁生来是个左撇子。“母亲费了一番精力把大哥吃饭、写字改成右手,可是他打乒乓、弹弹子、扔瓦片,仍旧自然地用左手,因为人的左脑控制右手,而右脑控制左手。”

许渊冲觉得,杨振宁后来异乎寻常的成就,也许和两边脑子同时运用有关系:「我写字、打乒乓,从来都用右手,所以重文轻理,不如他文理兼优了。」

年的杨振宁

和杨振宁一样,邓稼先也是左撇子。妻子许鹿希回忆,邓稼先特别爱玩弹球,又喜欢打乒乓球,「我打乒乓球不行,他打乒乓球很厉害。因为他是左撇子,他用左手打乒乓球,他那么一抽,对方接不着。」

年杨振宁、邓稼先于美国芝加哥大学

年,杨振宁,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「宇称不守恒」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。理论提出,在弱力过程中,空间的左右对称是不守恒的,并被钴-60原子的β衰变实验所证实。现代物理学诞生以来,「对称性」这个物理学家们视若珍宝的信念,第一次被动摇了。

在西方物理学家的印象中,上帝是个严谨的人,上帝制造的万物也应该是简洁而对称的,一切物理理论都是左右对称。年以前,「宇称守恒」被长久默认为一种不言自明的真理。杨振宁和李政道却在对称性原则上撕出一个缺口,在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情况下,证明了「大自然的确区分左右手」。

年12月10日,瑞典斯德哥尔摩,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

论文发表之初,量子力学的先驱之一、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认为,杨振宁二人的想法非常离经叛道。量子力学提出「上帝掷骰子」的说法已经很过分了,现在又有人提出「上帝不对称」?

泡利断言,「我不相信上帝是个轻微的左撇子」,并用50美金打赌二人的理论是错误的。后来实验结果公布,整个物理学界震惊。

输掉了50美金的泡利幽默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评语:「我们伤心地宣布,我们的朋友宇称女士,在经历了短暂的手术痛苦之后,于年1月19日去世了。」来自东方的左撇子小伙子,证明了上帝真的是一个左撇子。

炮仗

在好友杨振宁用左撇子拿到诺贝尔奖后没几年,同为左撇子的邓稼先,则用左手撇出一个大炮仗。

抗战胜利后,邓稼先受聘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。在北大校园,他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两个人:一位是北京医学院(现北京大学医学部)学生许鹿希,与他结为夫妻,相伴终生;另一位是物理系大二学生于敏,与他一见如故,时隔二十年之后,两人携手干出了一番大事业。

年,邓稼先远渡重洋,就读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,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,26岁的他被称为「娃娃博士」。毕业后的第九天,他就踏上了归国的轮船,没来得及向杨振宁辞别。

邓稼先博士学位留念照

归国后的邓稼先生活平稳愉快。年10月,邓稼先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。年与许鹿希成婚,年女儿典典出生,次年儿子平平出生。四口之家,其乐融融。

邓稼先全家

邓稼先沉浸在幸福中的时候,新中国的原子弹计划正在酝酿,需要一个专业过硬、政治可靠,还要觉悟高、品德优、外语好的人,最好还能留过洋。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极力推荐,「非邓稼先莫属」,上面同意了。

年8月的一天,邓稼先来到了钱三强的办公室。「国家要放一个‘大炮仗’,调你去做这项工作,怎样?」邓稼先没有任何犹豫,当场同意。

回到家,邓稼先告诉妻子许鹿希调动工作的消息。妻子问,调哪里?丈夫答,不能说。妻子问,做什么?丈夫答,也不能说。妻子说,我跟你通信。丈夫答,不行。

34岁的他只留给妻子两句话。「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,这些全靠你了。」「我的生命从此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,做好了这件事,生命就有意义,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。」

一家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。第二天清晨,邓稼先离开家,出发去了新岗位。

年,邓稼先全家摄于北京大学朗润园

年6月,中苏关系彻底破裂。中国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武器,从零起步。邓稼先全面领导三个组,成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。华罗庚把他们所计算的问题称作是:「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。」

为了演算一个数值,邓稼先安排大家三班倒工作。每算一次,就需要一个多月。为了尽快完成工作,他们常常熬夜到天亮。有时候,邓稼先因为过于疲劳,思维跟不上,就会叹气,「一个太阳不够用啊!」

三年时间,他带着一群年轻人,已经大略勾画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轮廓。

邓稼先工作照

年10月16日15时,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,随着10、9、8、7、6、5、4、3、2、1的倒计时报出,爆心区一股强烈的闪光之后,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。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,冲击波如排山倒海向效应区冲去。

年10月16日,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

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。这是邓稼先为国家搞的第一个「大炮仗」。来不及庆功和休整,邓稼先全身心投入到氢弹的研究中去。很快,第二个「大炮仗」也来了。

年6月17日,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,其威力相当于万吨的TNT炸药,是第一颗原子弹的倍。

从原子弹到氢弹,法国用了8年,美国用了7年,前苏联用了4年,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。这一回,「炮仗」的巨响,全世界都听到了,包括在地球另一端的杨振宁。

沿路汇合

一次核试验时,原子弹没有如期爆炸,坠地被摔裂。作为核武器总设计师的邓稼先命令所有人退后,自己不顾阻拦跳上一辆吉普车,冲入茫茫戈壁。检查发现,问题是降落伞没有打开,排除了原子弹故障。

回京检查时医生发现,邓稼先的尿液中具有很强的放射性。年,他被确诊罹患直肠癌。他在病床上,平静又无力。「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,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。」

邓稼先住院期间,杨振宁回国探望。聊天时,他问起老朋友,研制原子弹和氢弹获得了多少奖金,邓稼先回答,原子弹10元,氢弹10元。

邓稼先临终前,中央说,他为了研制核武器隐姓埋名一辈子,不能让他就这样走了。这时,人们才第一次知道了邓稼先的名字,是两弹元勋,「一个英雄」。

年,邓稼先与世长辞,终年62岁。邓稼先的岳父,90岁的许德珩老人,在挽幛上写下:「稼先逝世,我极悲痛。」

邓稼先去世后,他主要参与的四个项目: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,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,第二代氢弹装置的突破,核武器的重大突破,被追授国家科技成果特等奖,奖金各元。邓稼先的家属把这些奖金,悉数捐给了九院设立的科技奖励基金。

杨振宁明白,这位挚友没有彷徨,没有矛盾。「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。」他在悼文中写下。

「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,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,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。」长路送别,杨振宁看清了老友选择的路。

身医院与同行探讨学术问题

后来总有许多人将杨振宁与邓稼先作比较,对他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,说起种种怪话。

年夏天,中美关系刚刚解冻,杨振宁第一次回到大陆。彼时回国,杨振宁和他父亲都要需报备得到批准。有人曾劝杨振宁,怕他被中国政府扣押,不让他回美国。杨振宁说,不会。

返回美国后,他在许多地方做有关新中国的演讲,题为《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叫日月换新天》,引起轰动。此举引起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网站首页
  • 网站地图
  • 发布优势
  • 广告合作
  • 版权申明
  • 服务条款
  • Copyright (c) @2012 - 2020



    提醒您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